肖竹青认为当前中国白酒业“不需要也不可能反内卷”。
• 全球历史研究证明:“弱肉强食、适者生存”视为生物界和市场规律,行业内卷就是这种规律的体现;
• 肖竹青认为市场三要素(人口、购买力、购买意向)中,社会购买力不足是中国酒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消费者对未来收入预期悲观带来消费紧缩和消费降级。大量灵活就业者和隐形失业者和低收入群体因为缺乏购买力已经形成了节衣缩食的习惯,主动砍掉大量非必须的生活消费行为和消费欲望;
• 在“活下去”的压力下,企业只能不断加码促销、降价、降档,这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必然选择,任何口号式的“反内卷”都无法改变供需失衡的硬约束。
肖竹青认为各家酒厂水涨船高却又彼此抵消的渠道促销和向下延伸产品矩阵几乎不可逆转,也不可阻挡。
2. 价格战解决不了行业问题,也救不了大多数企业。
• 价格越打越低,渠道费用越抬越高,利润被双向吞噬,最终“彼此抵消”;
• 需求端并未因降价而扩张——低收入人群已把白酒列为“可砍掉”的非必需消费,价格弹性极低;
• 结果只是把行业从“高价滞销”拖向“低价微利”,大量酒企仍难逃退出和边缘化命运。
3. 肖竹青认为“反内卷”,只有“减量增质、错位竞争、主动退出”三条路:
• 减量增质:砍掉冗余SKU,把产能、营销资源集中到1-2款真正能够代表产区风味、又能控量保价的核心单品,用稀缺性对抗价格战;
• 错位竞争:放弃“全民喝名酒”幻想,深耕区域、圈层、场景化需求(例如高净值小众收藏、海外华人礼赠、夜场轻饮型白酒),做细分市场的“隐形冠军”;
• 主动退出:对于资金、品牌、渠道都不占优的地方小厂,与其继续陪跑,不如把基酒、窖池、品牌资产“卖壳”给头部企业或跨界资本,实现产业整合,减少无效供给。
在整个行业需求萎缩的大背景下,这三条路径本质上都是通过“减少参与者、减少总供给”来缓解内卷,而不是指望需求端突然回暖。
肖竹青预测:未来十年中国盈利的规模酒厂不超过100
家?
1. 先看基数
目前全国持证酒厂约 900~1 000 家,其中纳入统计的“规模以上”企业(年营收 2 000 万元以上)已从 2017 年的 1 593 家降到 2023 年的 963 家,六年间净减少 1/3。按这个速度,再叠加需求端持续萎缩,十年后仍能留在“规模以上”名单里的企业大概率已经不足 100 家。
2. 再看盈利门槛
肖竹青用的是“盈利规模酒厂”而非“规模以上酒厂”,意味着他不仅看收入,还看利润。
• 2024 年白酒板块 21 家上市公司中,仅 7 家营收过百亿,却分走了 95% 的净利润;
• 如果把非上市公司算进来,行业估计共有 40~50 家年净利超过 1 亿元的企业;
• 在需求继续下滑、价格战愈演愈烈的背景下,真正能穿越周期的,只剩高净值人群基本盘牢固的高端名酒、以及少数拥有区域心智+现金流优势的区域龙头。
3. 最后看行业趋势
• 肖竹青认为中国酒业已进入“K 型”分化:顶部高净值消费稳定,腰部以下普遍负增长;
• 渠道费用、库存、资金成本三项叠加,中小企业的盈亏平衡点被持续抬高;
• 资本窗口已基本关闭,新品牌再无“烧钱”空间,退出是唯一选项。
综合以上三点,未来十年中国酒业“还能稳定盈利”的酒厂大概率落在 60~90 家区间。肖竹青给出的“不超过 100 家”既符合当前淘汰速度,也兼顾了极端情况下个别区域龙头的存活可能,因此属于“偏保守的合理判断”。
富深所配资-a股如何杠杆-炒股配资公司-配资炒股之家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